mysql
ISAM MYISAM HEAP INNODB Berkley DB
ISAM
定义明确且历经时间考验的数据表格管理方法,读取操作快,不占用内存和存储资源。
不支持事务,和容错机制
MYISAM
提供索引和字段管理,提供表格锁定来优化并发的读写操作,但需要optimize table来恢复空间
主要强调了快速读取
HEAP
只允许驻留在内存里的临时表格 用完后必须删除
INNODB
支持事务管理和外键
使用行级锁来提供遵从ACID的事务支持
配置存储引擎的方法:
1. 修改配置文件中的default-storage-engine
2. 创建表时可添加type=myisam 或 ENGINE = INNODB 比如读多的表则设为MYISAM show table status from tableA;
———————-
查看mysql的状态报告
show status;
show innodb status;
mysqlreport –第三方插件;
———————-
解释查询
explain select * from tableA where field1= ‘a’;
———————-
添加索引
alter table TableA add key name(name);
alter table TableA drop key name(name);
alter table TableA add com_key(field1,field2,field3);
———————-
在mysql中开启慢查询分析日志
long_query_time = 1 –超过1秒的记录
long-show-queries=/data/var/mysql_slow.log
使用mysqlsla分析慢查询日志
———————-
innodb提供预写日志方式 来实现事务,只有在当事务日志写入磁盘后才更新数据和索引,并可提供恢复
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=1
表示事务提交时立即写入磁盘,同时数据和索引立即更新
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=0
表示每隔一秒写入磁盘一次,并刷新磁盘更新数据和索引
innodb_flush_at_trx_commit=2
表示事务提交时立即写入磁盘文件,但不立即刷新磁盘,每隔一秒刷新同时更新数据和索引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配置innodb数据和索引的内存缓冲池大小
innodb_buffer_pool_size 可设置为内存的80%
innodb_flush_method=O_DIRECT 跳过文件缓冲区,提高I/O性能
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查询缓存默认是不开启的
query_cache_size=
query_cache_type=1
query_cache_limit=
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查询时mysql在查询过程中会创建临时表来存储中间数据,要尽量通过创建索引来避免,另一方面,要尽量减少临时表本身的开销
tmp_table_size来设置存储临时表空间的大小
———————-
线程池
尽量使用持久连接 ,默认是没有,可添加以下
thread_cache_size=100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InnoDB服务器端设定 from (http://www.javaeye.com/topic/144033)
innodb_buffer_pool_size:这是InnoDB最重要的设置,对InnoDB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。默认的设置只有8M,所以 默认的数据库设置下面InnoDB性能很差。在只有InnoDB存储引擎的数据库服务器上面,可以设置60-80%的内存。更精确一点,在内存容量允许的 情况下面设置比InnoDB tablespaces大10%的内存大小。
innodb_data_file_path:指定表数据和索引存储的空间,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文件。最后一个数据文件必须是自动扩充的,也只有最后一个文件允许自动扩充。这样,当空间用完后,自动扩充数据文件就会自动增长(以8MB为单位)以容纳额外的数据。例如:
innodb_data_file_path=/disk1/ibdata1:900M;/disk2 /ibdata2:50M:autoextend两个数据文件放在不同的磁盘上。数据首先放在ibdata1中,当达到900M以后,数据就放在 ibdata2中。一旦达到50MB,ibdata2将以8MB为单位自动增长。如果磁盘满了,需要在另外的磁盘上面增加一个数据文件。
innodb_autoextend_increment: 默认是8M, 如果一次insert数据量比较多的话, 可以适当增加.
innodb_data_home_dir:放置表空间数据的目录,默认在mysql的数据目录,设置到和MySQL安装文件不同的分区可以提高性能。
innodb_log_file_size:该参数决定了recovery speed。太大的话recovery就会比较慢,太小了影响查询性能,一般取256M可以兼顾性能和recovery的速度
。
innodb_log_buffer_size:磁盘速度是很慢的,直接将log写道磁盘会影响InnoDB的性能,该参数设定了log buffer的大小,一般4M。如果有大的blob操作,可以适当增大。
innodb_flush_logs_at_trx_commit=2: 该参数设定了事务提交时内存中log信息的处理。
1) =1时,在每个事务提交时,日志缓冲被写到日志文件,对日志文件做到磁盘操作的刷新。Truly ACID。速度慢。
2) =2时,在每个事务提交时,日志缓冲被写到文件,但不对日志文件做到磁盘操作的刷新。只有操作系统崩溃或掉电才会删除最后一秒的事务
,不然不会丢失事务。
3) =0时, 日志缓冲每秒一次地被写到日志文件,并且对日志文件做到磁盘操作的刷新。任何mysqld进程的崩溃会删除崩溃前最后一秒的事务
innodb_file_per_table:可以存储每个InnoDB表和它的索引在它自己的文件中。
transaction-isolation=READ-COMITTED: 如果应用程序可以运行在READ-COMMITED隔离级别,做此设定会有一定的性能提升。
innodb_flush_method: 设置InnoDB同步IO的方式:
1) Default – 使用fsync()。
2) O_SYNC 以sync模式打开文件,通常比较慢。
3) O_DIRECT,在Linux上使用Direct IO。可以显著提高速度,特别是在RAID系统上。避免额外的数据复制和double buffering(mysql
buffering 和OS buffering)。
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: InnoDB kernel最大的线程数。
1) 最少设置为(num_disks+num_cpus)*2。
2) 可以通过设置成1000来禁止这个限制